运营要去中心化资产要中心化。——这是最近得

2025-08-16

  

运营要去中心化资产要中心化。——这是最近得出的一个重要判断(3700字)

  运营就是让流程跑起来。流程跑起来,事务就能完成与实现。流程里面是各个环节。运营就是确保各个环节保质保量。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独立意志的主体方。如此让各个主体方可以客观的做到“保质保量”就是运营的具体工作。主体方如何才能做到呢?三个层面的用力,其一,教育。其二,控制。其三,激发。教育就是提高意识,控制就是约束行为,激发就是提升主体性。所谓“提高主体性”就是“这是我的事”。怎么才能才能做到“这是我的事”,把流程安排变成业务买卖。你们不是上下两个工位,而是上下两个业务。你做,他买。你做得不好,他就不买。类似海尔在内部实施的“人单合一”。人单合一是管理的创新,将管理参数由原来的从上到下变成从下到上。人单合一是管理上的去中心。人单合一可以激发流程的自发性。

  这还不够,具体个体还是一种“被管理”的身份确认,主体性激发得该不够。要进一步将“被管理身份”发展成“合伙人身份”。合伙人身份的本质是两个方面,其一,工作积极性完全的自主化。其二,工作回报直接参与分配整体的结果。这两个方面应该好理解。比较难理解的是,“既然是合伙人了,是在跟谁合伙人呢?”不是跟张三李四的合作,而是跟系统合作。系统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算法结合的而呈现的“软体”。算法就是就流程的数量化。也可以称呼为模式。即用互联网技术与算法变成软体。即系统。软体或系统可以称呼为“虚中心”。因为软体中的所有行为与数据都被算法“控制”,并去往一个明确目的。又因不是人为控制,而是算法控制,所以称呼为“虚中心”。形式是虚的,但是控制性是实的。

  这里解释下,去中心不是去控制。而是去人为控制。更进一步说,去中心是去创建一个虚中心体系。在这个体系中,会对主要目标提出明确的控制路线。同时,对于次要目标则会放开控制,允许次要目标的自发呈现。也就是,控制主要目标,放开次要目标。次要目标实现得多了,就会产生创新的涌现。涌现一多,就是生态效应了。

  合伙人不是在跟张三李四合作,而是在跟系统与虚中心合作。与张三李四合作是人为控制,会出现人性的变量。影响合伙人的主体性发挥。而与虚中心合作是一种算法控制,将人性变量降到最低,继而主体性发挥得最大。合作对象成了非变量,让主体性无路可走了。因为是算法控制,也让主体性发挥变得可以量化了。继而形成了合伙人与虚中心的业务式关系。

  从模式设计上,要完成流程化到平台化的改造。平台是虚中心的另外一个说法。合伙人关系就转变成了接口关系。合作签约过程,从传统的文本契约到智能合约。更进一步说,合伙人关系本质就是智能合约关系。智能合约关系的形成,让合伙人关系完成了两次简化,其一,变张三李四合作为虚中心合作。其二,变虚中心合作为接口合作。接口合作就是不需要理解与量化虚中心到底是谁。从接口进入,按智能合约动作。

  以上这些阐述很类似于如今互联网大厂们的平台模式。逻辑上一样的,具体应用有两点不同,其一,大厂平台化是向外的开放的。而我们议论的运营平台化是向内的授权的。是将流程平台化的。在称呼上做个调整,前者称呼为大厂平台化,后者称呼为小厂平台化。其二,大厂平台化的业务反馈是货币,即法币。小厂平台化的业务反馈是积分,即期权代币。用期权代币作为业务反馈的结算,就是文章题目的第二点,“资产中心化”。

  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,本质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竞争。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竞争,本质是规模与规模之间的竞争。平台化之所以凶猛,就是因为它是低成本规模化的最优路径。形成竞争力是要抵达一定的规模阈值。互联网大厂们之所以在早期ABCD轮的投资,就是在用资本拉规模。一者要拉到竞争力的阈值。二者要拉到垄断的阈值。在阈值出现之前,都需要持续的投资添火。大厂平台化是专属资本方在承担规模阈值之前的规模化成本。而在小厂平台化过程,没有专属资本方,“规模化成本”只能是参与的众多合伙人来承担。这个承担部分,不是资金,而是有效业务量。在前面提到了,“大厂平台化的业务反馈是货币,即法币。小厂平台化的业务反馈是积分,即期权代币。”大厂平台化中具体合伙人,可以把“货币”提走。这里的货币也是“规模化过程”的资金,可以再投入,也可以提走。如果不让人提走,合伙人就不会继续有效业务了。因为有专属投资人顶着,也就不需要合伙人的业务反馈即货币截留。而在小厂平台化中,没有专属投资人,就有必要截留合伙人的业务反馈即货币。要考虑到,截留后,如何合伙人依然保持较高的业务热情。如是,“期权代币”就出现了。用积分来表示。所谓期权代币,就是当前不给你货币回报,只是用积分来记录做出的贡献。等系统完成了规模化阈值,具备了较大的市场竞争力,以及一定的资产价值,采用“资产售出”来兑换积分。资产售出的方式,可以是上市,也可以是打包卖给第三方。

  回到标题,运营去中心,就是要把流程合作从管理变成合伙。将环节拆解成业务单元。再创建一个互联网技术与算法结合的系统。让业务单位与系统合作。也就是平台化合作。平台化合作本质是业务单元的去中心与主要目标虚中心化的结合。资产中心化就是用期权代币来奖励各个有效行为。其中是一个确定与一个不确定。确定的是有限行为与期权代币之间的奖励方式。不确定的是期权最终可以实现多大的“资产售出”。

  “大厂平台化”与“小厂平台化”是很为重要的概念与逻辑。有必要充分论述下。

  大厂平台化以资本与技术为锚点,走“向外扩张+生态垄断”路径。其资源厚度足以支撑法币即时结算——这本质是用资本购买力换取生态参与度,通过持续输血维持流量规模,最终以资本驱动击穿竞争力阈值。协作逻辑上,大厂掌握规则制定权,平台是“中心辐射式”枢纽,参与者依附其基础设施,形成“被赋能的依附关系”,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壁垒与流量控制构建护城河。

  小厂平台化则受限于资源约束,走“向内整合+价值绑定”路径。缺乏专属资本输血,决定了其必须用“未来价值”置换当前投入:期权代币的本质是“信用预售”,以确定的行为-积分规则,锁定参与者对系统长期价值的预期,将规模化成本分摊给全体合伙人。协作逻辑上,虚中心仅锚定核心目标,参与者通过接口自主协作,形成“分布式共生网络”,核心目标是通过流程拆解与智能合约降低协作摩擦,用最小成本积累有效业务量。

  “运营去中心化,资产中心化”的核心逻辑,是通过重构组织协作与价值分配机制,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的新型竞争范式。

  运营去中心化的本质,是将传统流程中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业务合作关系。通过拆解环节为独立业务单元,以智能合约替代文本契约,让各主体从“被管理”转变为“与虚中心合作的合伙人”。这种转变并非否定控制,而是用算法控制替代人为控制——虚中心锚定主要目标,放开次要目标以激发创新,既保证流程方向的确定性,又保留生态涌现的可能性。其关键在于通过“业务买卖”逻辑(如海尔“人单合一”的深化)提升主体性,让每个单元都能自主对结果负责。

  资产中心化则是支撑这种去中心化运营的价值锚点。小厂因缺乏专属资本,无法复制大厂的法币即时结算,只能以期权代币记录贡献——用“有限行为与积分奖励”的确定性,对冲“资产售出价值”的不确定性,让参与者共担规模化成本。这种设计将短期业务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凭证,既避免资金链断裂,又通过“未来价值预期”维持协作热情,最终在系统抵达规模阈值后,通过上市或并购完成价值闭环。

  两者的结合形成独特竞争逻辑: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系统效率与规模的比拼,平台化是低成本规模化的最优解。运营去中心化通过流程拆解和智能合约降低协作摩擦,资产中心化通过期权代币凝聚长期共识,共同推动系统向规模阈值迈进。对小厂而言,这是资源约束下的必然选择——既规避了大厂“资本烧规模”的路径依赖,又通过“人人都是共建者”的机制,将分散力量转化为系统竞争力。

  这种模式的终极意义,在于重构组织与个体的关系:用算法透明化替代管理黑箱,用价值共享替代层级分配,让每个参与者既是流程的执行者,也是系统价值的共建者与受益者。其成功的关键,在于平衡算法控制的刚性与创新涌现的弹性,以及期权代币的信用锚定能力——前者保证系统不偏离方向,后者确保共识不随短期波动瓦解。

上一篇:去中心化临床试验:设计和实施 NEJM循证
下一篇:本土牌照与国际互认双轮驱动:香港Web30浪潮下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