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战略司令语出惊人:中国核武器汲取美俄7
2025-07-20
美国战略司令部的头头安东尼·科顿在2023年的一次新闻会上抛出这么一句话,说中国核武器直接从美国和俄罗斯那儿学了70年的经验,还聪明地绕过了那些坑。这话一出口,就搅起一堆议论。科顿是空军上将,管着美国的核力量,他这么说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中国核武的进步,顺便制造点压力,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施压啥的。
先说说背景。中国核武器的起步,得从1950年代说起。那时候,冷战正热火朝天,美国和苏联已经玩起了核军备竞赛。中国刚建国没几年,就面临美国的核威胁,尤其是1958年的,让人意识到没核武器就容易被欺负。于是,中国决定自己搞核武器。但起步阶段,苏联确实给了点帮助。1954年,赫鲁晓夫上台后,为了稳固自己位置,拉拢中国,就同意提供一些核技术援助。
1955年,两国签了协议,苏联帮中国建了个小型实验反应堆,还派专家来教怎么操作。1957年,又签了国防新技术协定,苏联承诺提供样品和技术资料。这援助让中国少走了些弯路,比如在反应堆建设和专家培训上,确实加速了进程。到1959年,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的人员从几百人扩到几千人,苏联专家像沃尔比约夫这样的,帮着建教学大纲,指导实验啥的。
不过,这援助可没那么慷慨。苏联从一开始就留一手,只给基础东西,不肯全盘托出。更关键的是,1959年,中苏关系闹僵,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,撤走所有专家,还带走了设备和图纸。那时候,中国核项目才刚起步,这下子等于被扔在半路。苏联撤走后,中国只能靠自己。
1960年,中国决定自力更生,组建了专门的团队,钱学森他们这些海归科学家挑大梁。从勘探铀矿开始,在广西和新疆挖矿床,建浓缩铀工厂,一步步往前推。1964年10月16日,中国第一颗在罗布泊爆炸成功,成为第五个核国家。这过程可没从苏联那儿拿多少现成经验,苏联援助只限于早期基础,后面全靠中国人自己摸索。
再看看美国那边。美国从1950年代末就盯上中国核计划了。中央情报局通过卫星拍照,监视罗布泊的动静,但技术不成熟,照片模糊,只能猜。中国选择浓缩铀路线,而不是苏联偏好的钚,这让美国情报误判了好一阵子。肯尼迪总统特别紧张,1961年他说过,只要他在位,就不允许中国有核武器。
1963年,他甚至在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,跟苏联合作,签条约限制中国核发展。肯尼迪想拉苏联一起遏制中国,还考虑过空袭中国,或者派特工破坏。但苏联没兴趣,肯尼迪的计划就搁浅了。约翰逊政府继承了这思路,但最终也没动手,因为风险太大。等中国1964年试爆成功,美国只好认了这个事实,转而默认中国核地位。
科顿说中国汲取了美国经验?这就更扯了。美国从没帮中国搞核武器,反而是层层封锁。1960年代,美国禁运核材料和技术,对中国施加经济制裁。中国核发展完全避开了美国的路子。美国第一颗是1945年的曼哈顿工程,用钚为主,中国则选浓缩铀,因为本土有铀矿资源,避开了钚生产的高成本和复杂性。
这不是抄经验,而是根据国情自己选的路径。苏联经验也只借了点皮毛,早年援助帮中国建了基础,但撤走后,中国独立解决了堆芯设计、铀浓缩等难题。可以说,中国核武器的起步,是在美苏夹击下硬扛过来的,不是坐享其成。
氢弹部分更有意思。中国1967年6月17日试爆第一颗氢弹,只用了两年半时间,比美苏快得多。美俄用的是泰勒-乌拉姆构型,简称T-U构型。这设计分两级:里面是,外面包氘氚混合物,爆炸时点燃聚变材料。但这构型有大毛病:体积大、重量重,因为要用液态氘氚,还得加超低温冷冻机维护。氚寿命只有12年,自然界没这东西,得人工生产,成本高得离谱。美国第一颗氢弹重62吨,不实用。
中国科学家于敏他们搞出了于敏构型,用固态锂氘化物代替液态材料,简化结构,减小体积,降低维护费用。这构型避开了T-U的那些短板,让氢弹更稳定、更易储存。中国氢弹小型化成功后,弹头能长期保存,不像美俄的需要频繁更换氚。这不是汲取经验,而是创新,解决了美俄没彻底处理的痛点。
现在说说三位一体核力量。这是指陆基、海基和空基三种投送方式,形成完整核威慑。中国陆基是最强的,东风系列洲际导弹精度高,射程远,能覆盖全球主要目标。海基是094型核潜艇,每艘带12枚巨浪-2导弹,总共6艘,能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巡航,形成二次核反击能力。但094噪音大,隐蔽性不如美国的俄亥俄级或俄罗斯的北风之神。
096型在改进,预计降低噪音,提升推进系统,但还需时间追赶。空基是轰-6K轰炸机,能携核弹,但航程短、隐身差。轰-20在研发,采用飞翼设计,隐身好,航程8500公里以上,能威胁第二岛链目标。但目前还没服役,空军核力量是短板。中国核武库2025年估计600枚弹头,比美俄少,但扩张快,到2030年可能上千枚。
科顿的话听着像在夸中国聪明,但其实是渲染威胁。美国战略姿态委员会报告说,中国核扩张挑战美俄平衡,但忽略了中国起步晚、数量少的现实。中国核政策是自卫防御,不首先使用,规模最小化。美俄有上千枚弹头,中国才几百枚,这差距摆着呢。苏联援助只在1950年代早期,之后撤走;美国从头到尾封锁。
中国避开的短板,是通过自研,比如浓缩铀和于敏构型,解决了资源和维护问题。但三位一体里,海基和空基还有差距,需要继续投入。科顿这言论,更多是美国焦虑的表现,中国核发展是独立路径,有优势也有不足,不是简单抄美俄的。
总的来说,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,是靠自力更生闯出来的。苏联帮了开头,美国堵了全程,中国自己避开了一些技术坑,但没全避开。三位一体在完善,陆基领先,海空追赶。核武器是威慑工具,和平发展才是正道。